手机版
1 1 1

积极探索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在国家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地位,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近年来,重庆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出台重庆英才计划,举办重庆英才大会,加快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提升。2018年、2019年分别新增人才15.41万人、20.63万人,全市人才净流入持续增加。

  人才评价是发现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重要导向。为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重庆聚焦人才价值实现,深耕人才评价工作试验田,将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纳入全市党的建设专项内容强力推进。组织开展“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排查清理专项行动,先后探索推行三轮职称评审改革,以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改革为突破口,横向破除人才职业壁垒,纵向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在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机制方面进行了不少新的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探索分类评价精准评价,推动解决“评什么”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评价要“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过去的人才评价标准已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不同类型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重数量轻质量等现象亟待改变。重庆聚焦“干什么、评什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强化政治标准,确保德才兼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政治上不过关,本事越大,负面作用越大。在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时,重庆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将政治认同、具有爱国奉献精神、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作为评价人才的前置条件,坚持在大战大考中识别人才,严把政治关、道德关。建立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完善公示、诚信承诺和责任追究制度。在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人才引进、资格准入、聘用晋升工作中,以及重庆英才计划等人才项目、荣誉申报评审中,对政治不过关、弄虚作假、学术不端和违纪违规者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当事人申报资格;已获得荣誉或支持的,予以撤消,追回或取消相关资助。

  推进分类评价,防止“一刀切”。单纯唯学历、唯论文等评判标准,造成人才供需错位,形成“招人难”“用人难”与“就业难”“成长难”共存的情况。重庆坚持以用为本,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分类建立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是根据不同岗位进行设置。出台《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哲学社会科学、技能等10个领域人才分类评价实施方案,按具体从事岗位,把10个领域人才划分为38个类别。如:科技人才按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开发、产业化支撑和科技公共服务进行分类;普通本科高校教师按教学为主、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进行分类;医疗卫生人才按照医(临床、口腔、公卫、中医)、药、护、技专业分为6个类别,其中医疗人才再按教学医院、非教学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细分;其他专业由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具体分类评价意见,使之更符合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实际。二是根据区域差异进行设置。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各区县对人才的需求差异较大。主城都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才集聚较多,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相对边远,人才较为匮乏。为了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重庆突出基层职称评审的针对性、适用性,对基层人才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制度,对基层全科医生、乡村学校全科教师、基层社保机构专业人员等,打破学历、资历、岗位限制,单独制定评价标准、单设评委会,限定职称基层有效,并配套完善服务期满职称转评政策。目前,重庆市已有772名基层人员,通过“定向评价”方式成功评聘高级职称。三是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设置。当今社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层出不穷。重庆及时推动人工智能、工业设计、动漫、网络作家、数字编辑、快递物流等新兴职业领域人才评价标准开发,并明确按照“谁制定、谁修订”的原则,建立评价标准动态更新调整机制。为更好服务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探索将大数据智能化人才从科技人才中单列,单设职称评审委员会,单独开展大数据智能化人才评价。

  突出业绩导向,激发创造活力。重庆的人才队伍建设,曾在一段时间存在“四个不协调”,即:人才队伍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人才评聘同产业发展不协调,人才创新成果同现实需求不协调,人才价格与创造的价值不协调。近年来,重庆着力探索以实绩论英雄,根据人才从事的行业、岗位,重点考察专业性、创新性,以及履职绩效、工作成果、实际贡献等方面。一是突出代表性成果。注重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分层分类设置条件,体现差别化评价。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教学医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人员的论文条件,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重点考察论文或著作的创新性与影响力,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作出贡献、追求卓越。在此政策的引导下,一批原创性成果陆续涌现。二是注重实际能力和实绩。将人才的从业经历、工作业绩、市场“身价”作为重要参考,将专利、新产品、新工艺等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取得重大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评定职称,不受学历、资历、论文、外语等限制。一批非公有制企业优秀人才,业绩成果突出,得到业内普遍认可,直接申报被认定为正高级职称。三是认可替代性成果。探索以技术创新成果、专利成果、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行业工法、设计文件、教案课例、病历等成果替代论文要求。

  二、积极探索评价主体多元化,推动解决“谁来评”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才”,“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激发市场活力,就是要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保障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聚焦“谁来评”,重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问“东家”——谁用人,谁评价。一方面,积极下放职称评审权。推动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大型企业等自主开展评价聘任工作。向各区县下放中级职称评委会组建权,向市属所有高校、多家科研院所下放学科高级职称评审权,在部分大型国有企业组建高级职称评委会,让用人单位自主评价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遵循“聚焦产业、突出创新、按需引进、市场认可、重在使用”原则,出台实施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专项政策,以用人单位为人才开出的年薪为依据,确定人才类别并提供优惠政策。目前,已有455名人才通过这项政策受益。

  问专家——谁懂行,谁来评。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原则,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并注重引入专业化机构进行评价。一是业内同行评价。在重庆英才计划等人才项目中,根据参评人才的专业领域,细化专业领域和分组,遴选一批专业造诣高、熟悉行业发展、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评委,提高评审专业性。二是同行专家举荐。在人才表彰、职称评审等工作中,在区县、单位、行业主管部门推荐的同时,探索实行同行专家举荐制度,被举荐人才可同等参与评审。三是行业组织评审。注重引入行业协会、学会等专业组织评价人才,向工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下放中级职称评委会组建权,推动职称评定职能逐步由“政府主导”转交“行业组织”。探索设立“引才伯乐奖”,引入高端猎头、人才测评等机构,依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人才评价工作。

  问大家——谁享受服务,谁来评。在各类人才评价中,将服务对象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维度。比如,针对高校教学型教师的评价,注重听取学生的声音;针对医生的评价,注重听取患者的声音。在人才项目申报中,对不涉密、非敏感领域的人才,全部实行申报评审前在用人单位公示、评审结果面向社会公示的“双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社会各界认可、服务对象满意。

  三、积极探索评价方式方法创新,推动解决“怎么评”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强调“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抵制各种人情评审”“破除各种利益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以往的人才评价工作中,程序较复杂、环节较多、周期较长、打招呼说情等问题被吐槽较多。重庆聚焦“怎么评”,创新人才评价手段,灵活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多方位畅通人才评价渠道,提高针对性、精准性和公平性。

  在外聘评委上下功夫。探索实行异地评委、异地评审、“双盲”评审等机制,杜绝人情干扰,确保评审公平公正。2019年重庆英才计划评审中,市外评委占比超过50%。其中,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项目,委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服务中心在北京举行答辩评审,采取科技部线上会议评审系统,邀请9名院士匿名评审,实行单向盲评,参评人与评委可在线交流,但无法获知评委信息,评审结果量化打分,无记名投票;重庆英才·技能领军人才项目,全权委托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成都市以异地评审的方式产生结果,减少了本地评审带来的干扰;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评委全部聘请市外专家。

  在数字评审上下功夫。建立完善评价、管理、查询等平台,并逐步与人口信息、学历信息、社保信息、电子档案信息贯通,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人才评价方式变革。目前,重庆市职称评审、市级重点人才项目评审工作,已全面实行网上受理、网上评审、网上结果反馈。近年来,聚焦科技人才管理服务,研究制定政务服务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将原来以信息孤岛方式存在的近10个科技管理系统,与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进行了用户中心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和系统功能梳理,整合成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奖励等8个子系统,共26项功能,建成了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总门户,实现了“一站登录、一网通办”。2020年,全市健全完善了市级人才项目评审系统和专家人才信息系统,实现全程网上运转并正式投入使用。

  在直通评价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从“评审制”向“确认制”转变。在高层次人才资格认定中,对于符合条件的,经比对认定,可直接确定其所属层次和分类。建立留学回国人员、特殊人才、博士后研究人员等特殊人才职称直接认定“绿色通道”,不设门槛、不设淘汰指标,专家认定符合相应水平即可通过。对因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受到省部级及以上表彰奖励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纳入特殊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目前,已通过“绿色通道”累计直接评定高级职称1777人。比如,重庆市铜梁区书法家庹纯双,小学三年级辍学,潜心研习书法40余年,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种大奖160余项,独创研究成果“庹氏书法技术”获得8项国家专利,直接被评定为正高级的国家一级美术师,并成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以赛代评上下功夫。对技术技能实践性突出的职称系列和专业,采取以赛代评的方式,对获奖者直接确认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同步允许申报相应层级人才项目。目前,对参加全国生态环境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竞赛以及各类全国技术技能大赛获奖的人员,均支持以赛代评。对部分市级和区县级竞赛,也积极探索以赛代评。比如,重庆市五一高级技工学校某学生在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一举夺得美发行业冠军,年仅23岁就破格取得副高级职称,获聘副教授,实现了从“理发师”向“教师”的转型,后来成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英才计划入选者,被认定为重庆市高层次人才。

  通过努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创新的效果初步显现。据科技部监测评价,2019年重庆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七位、西部地区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