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筑牢引领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才之基

张启东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建设区域人才集聚高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一、下好解放思想“先手棋”,确立人才引领战略地位

  针对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实际发展需求的现状,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从转变观念入手,从科学谋划着眼,围绕高质量发展愿景统筹推进人才事业。

  一是推动实现由“重视挖煤”向“聚力挖人”转变。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紧扣榆林发展实际,紧贴人才工作形势,邀请人才专家指导榆林“干部、人才、企业家”三支队伍战略研究,为全市人才事业发展摸清底子、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召开全市人才工作大会,对未来5年乃至10年人才发展进行安排部署,并重奖在能源化工领域具有领军作用的科技创新人才,凝聚起“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共识。

  二是推动实现由“人才短缺”向“人才引领”转换。确立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结构优先调整、投入优先保证、制度优先创新的工作思路,形成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市级领导人人有任务的责任体系。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为补充,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拿出真金白银招才引智,破解人才成长跟不上发展需要等实际问题。市本级设立30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各县市区、工业园区根据人才发展实际需要,优先安排不低于3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并保持人才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加大对财政出资人才项目的统筹协调力度,出台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人才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流程,增强预算透明度,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

  三是推动实现由“行政主导”向“市场配置”转化。进一步强化简政放权,在发挥行政职能部门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基础作用的同时,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对行政、企业一视同仁,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同等对待,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市委实施“企业白领计划”,政府出资、企业选人,全市500多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累计引进大学生专业人才1750名,每人每年补助2.4万元,连续补贴3年;实施“朝阳计划”,对民营企业自主招收或个人创业的大学生,每人每年按照本科6000元、硕士1万元、博士2万元的标准,连续补贴3年。

  二、打好深化改革“组合拳”,激发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重要论述,针对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机制不畅、政策不活的问题,从引进、培养、使用、流动、评价等方面,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创新人才领导管理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理顺党委和政府人才工作职能部门职责,健全各县市区人才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成立由市委书记和组织部长分别担任组长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市紧缺人才引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科学高效的人才工作决策机制。建立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在陕西省率先实施人才工作专项考核,通过社会评价、干部评价、领导评价、年底考核和平时考评五个环节,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调动和激发用人主体的积极性。加强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每年定期举办2期全市人才工作者业务素质提升培训班。

  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流动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编制“周转池”,先后实施7个批次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国内一流高校硕士、博士和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1121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理念,聚焦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领域,依托市内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平台,引进“周末医生”“候鸟专家”等高端人才1600多名,实现了人才资源效益最大化。探索破除编制、工资、职务、职称等政策壁垒的有效途径,逐步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的渠道。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立足产业发展与产业龙头,精心谋划推出15个重大人才项目工程,选派106名青年骨干医生师从国内知名专家、18名医疗管理专家赴国家卫生健康委挂职跟岗学习。实施专业人才跟踪培养计划,依托清华、北大、浙大、中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常态化开展创新人才培训;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能源学院榆林分院,与陕煤集团等大型企业合作建设煤炭高效绿色开采和清洁利用研究院,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三、建好人才集聚“强磁场”,催生创新发展新动能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重要论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打造人才聚集和发挥作用新载体。

  一是建设以科创新城为龙头的科技创新平台。着眼于建设资源型领航城市目标,高标准推进科创新城建设,确立了“创新发展引领区、能源革命示范谷、生态智慧宜业城”的战略定位和“一核三园四区一线一环”的总体布局,围绕能源化工、数字创意、现代金融、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与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启动建设华为ICT学院榆林基地等20多个人才平台,打造全国能源化工技术创新高地和多能融合集成创新示范基地,形成榆林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对外开放新窗口。

  二是建设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创业孵化平台。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建立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鼓励市内各大工业园区入驻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股份制、成果转让、知识产权许可等方式,共同培养实用型人才;探索开展“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行动”,通过保留身份、项目支持、物质奖励等方式,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向园区和企业集聚;成立中科榆林能源技术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筹建榆横科技成果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集聚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助推技术快速产业化。

  三是建设以服务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引育平台。着眼于社会转型发展和未来战略需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订单式”培养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聚焦民生领域、产业项目,建成5个省级院士工作站、4个市级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野外工作站、29个市级专家工作站、18个流动专家工作站;成功举办四届陕西省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之榆溪学者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500多名参与人才战略研讨,促成56名博士与榆林学院签约,柔性引进教授43名,与西北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意向;充分发挥驻外办事机构和商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作用,探索“人才飞地”平台建设,为事业发展培养集聚人才。

  四、当好服务人才“店小二”,营造尊才爱才良好氛围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重要论述,在优化政策、完善服务上下功夫,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蜂拥而至的良好环境。

  一是政治上关心。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中央博士服务团榆林行”“院士榆林行”“爱国奋斗传承”等活动;重视人才队伍党组织建设,加大在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力度;多渠道鼓励人才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先后推荐30多名专家人才担任省市“两代表一委员”;完善杰出人才、优秀人才荣誉制度,表彰并重奖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从全市各行业领域推选754名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特殊津贴、考核优秀奖、休假疗养等待遇,评选表彰首届“驼城工匠”10人、市级优秀专家工作站10个,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是工作上支持。建立人才管理和审计评价制度,认真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型人才税收优惠政策,深化科研成果管理和高层次人才薪酬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设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探索推出“人才银行”“人才小贷”“人才保险”等多项服务人才金融措施,拓宽人才创业融资渠道,降低创业风险成本,激发人才创业潜能。积极推荐各类人才参加省人才工程项目,先后有100多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入选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陕西省“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等。

  三是生活上照顾。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启动建设228套专家公寓和2万套人才公寓,“一条龙”解决人才在安居住房、医疗保障、家属安置、子女上学等方面的现实需要,解决各类人才后顾之忧。探索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努力打造西北地区首个人才服务综合体。培育发展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榆林分会、企业发展联合会、民企人才服务中心等专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依托大数据加快人才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高人才服务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作者为中共陕西省榆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