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建引领为搬迁群众创“四安家园”

中共贵州省铜仁市委组织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来源:《党建研究》2021年第3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现在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下一步的重点是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贵州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着力做好后续扶持后半篇文章。铜仁市深入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抓治理、抓就业、抓服务、抓文化,创建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助推搬迁群众适应新家园、融入新生活、实现新梦想。

  一、党建引领抓治理,探索搬迁群众“居安”新路径

  创新领导机制提升引领力。建立“1+3+X”领导机制,构建“党委领导+工青妇主体+其他组织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参与”的组织架构,整合优势资源下沉。优化组织设置提升组织力。按跨区县、县城、集镇、村寨“四型”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基层党建体系,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片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组织链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配强干部队伍提升战斗力。市县选派41名干部担任易地扶贫安置社区党组织书记,配备专职党务干部116人,选派常驻工作人员590人,确保搬迁社区有人办事。完善基层治理提升凝聚力。推行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区治理格局。落实工作保障提升服务力。统筹资金资源,保障社区运转经费,保障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确保搬迁社区有钱办事。发展集体经济提升带动力。组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集体经济组织,盘活搬迁小区门面、商铺等资源,引入或兴办便民超市、小菜场、劳务公司等,推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实践证明,只有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搬迁社区最基层,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延伸到搬迁社区最末端,把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组织推进到搬迁社区最前沿,才能把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治理效能,让搬迁社区治理更高效、更有力。

  二、党建引领抓就业,创新搬迁群众“业安”新模式

  坚持“三个结合”加强培训。坚持培训对象与培训意愿相结合、培训工种与促进转移相结合、就业培训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因人施培、因岗施培、因产施培,提升就业能力。注重“四个精准”扶持创业。通过精准宣传、精准摸排、精准办理、精准兑现扶持创业,争取贷款和创业基金,建成小微企业、扶贫微工厂、微车间、家政公司。落实“五个优先”发展产业。通过政策优先倾斜、项目优先考虑、资金优先支持、招商优先引进、集体经济优先发展,整合资金16.05亿元、落实重点项目291个,配强安置社区及周边产业。强化“六个联结”提高收入。强化组织、人才、技术、产业、风险和利益联结,在党组织领导下,建立企业和搬迁群众风险、利益共担机制,有效抵御市场风险,确保群众受益稳定。通过“七个一批”解决就业。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124个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就业资金倾斜、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就近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公益性岗位开发保障、扶持创业带动、定向引才助力,实现搬迁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目标。实践证明,就业是民生之本,乐业才能安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先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才能确保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三、党建引领抓服务,开启搬迁群众“身安”新生活

  抓好党群服务,为群众办好事。建好用好党群服务中心,整合资源,利用“智慧党群信息化系统”,深化“线上+线下”服务机制,为群众提供24小时服务。抓好教育服务,让孩子上好学。建有安置点配套学校68所,选配452名优秀教师到安置点任教,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近能上好学。抓好卫生服务,让群众就好医。为144个安置点配备专技人员1896人,定期组织县级以上医院医务骨干到安置点开展巡回医疗,落实定点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抓好社保服务,给群众兜好底。统筹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转移接续,将符合条件的困难搬迁群众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抓好物业服务,让群众住好家。构建“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四位一体”社区物业管理机制,推动安置社区物业高水平服务。实践证明,完善的社区服务,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通过党建引领抓好医疗、教育、社保、物业、便民等公共服务,才能让搬迁群众搬得舒心、住得放心。

  四、党建引领抓文化,共建搬迁群众“心安”新家园

  感恩教育进社区。依托道德讲堂、市民夜校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好勤劳致富的搬迁故事。文明创建进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常态化开展系列文明评选活动,激发群众文明内生动力,提升文明素养。建立文明激励机制,以“春晖励志超市”“文明储蓄所”等为载体,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公共文化进社区。广泛开展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群众性文艺及体育活动,建设安置点追梦书屋110个、心理咨询室59个,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民族传承进社区。在安置点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传承和保护侗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文化。开设“微田园”,让搬迁群众记得住乡愁,同时解决“菜篮子”问题。以“心灵滋润”进社区,以“最美五月天”“六月别样红”“七月心连心”“八月桂花香”等联合服务行动为载体,促进搬迁群众互动交往,激发群众以良好精神风貌携手共建幸福家园、共迎美好明天。实践证明,文化是最好的润滑剂,只有坚持党建引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大对搬迁群众的文化浸润,才能切实提升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让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