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着力打造新时代人才筑梦边疆之城

崔家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来源:《党建研究》2023年第2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云南省丽江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乡村振兴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一、真心爱才,把机制立得更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丽江市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坚持党管人才。人才是战略资源,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丽江发挥市县(区)以党政正职任“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从2016年的11.27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14.9万人,地区人才密度从8.77%提高到11.88%。二是健全人才政策。政策是撬动人才的有力杠杆,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需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机制建设,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我们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丽江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丽江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丽江市打造人才高地十条措施等20余项政策文件,健全协同机制,压实部门和县(区)抓人才工作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沟通协调、督查督办、信息通报、专项推动、评估评价等机制。三是创优人才生态。环境好则生态优。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人才切实感受“丽江温度”,实行领导和对口部门分类联系人才制度,面对面听取意见,帮助人才解决实际问题。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推行绿卡服务制度,发放高层次人才“绿卡”549张,让高层次人才享受到户籍、配偶随迁、交通出行、医疗保健、旅游服务等15项绿色通道服务。分类分批推进500套市级人才公寓建设,让人才住有居所。

  二、悉心育才,把阵地建得更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丽江市不断加强人才培养阵地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一是自主培养强化系统性。大中专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我们充分发挥市内高校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作用,支持丽江文化旅游学院围绕文旅产业发展需求开办优势学科,全力推动丽江师专专升本工作,提升办学质量。推动产学研融合,支持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丽江师专、丽江职业技术学院与园区、企业联合建设职业教育基地、产学研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自主培养产业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建成东巴文化研究院、丽江旅游职业培训学校等,培养7800余名文旅人才,培训提升5300余名文旅从业人员,挖掘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60人。稳步推进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提升基础教育能力;以高中教育为重点,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引力度;实施骨干教师培养提升工程,推动教师管理、教学模式等创新提质,涌现出“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等为典型的一大批优秀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教育一线,帮助贫困地区成千上万孩子走出大山,圆了大学梦。二是重点培养突出针对性。紧缺人才对于重点领域提高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我们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加快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以项目推动、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思路,实施“八个一百”人才工程,遴选培养教育、医疗、农科、数字(信息化)、财经、文旅、工匠、企业家等8个领域共800名市内优秀人才,以3年为周期,每人投入3万元,通过支持人才搞科研创作、组织培训进修、强化实践锻炼等方式进行系统培养,有2人分别获评“全国十佳农民”“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实施“兴丽英才支持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再培养500名左右高层次产业人才、文旅人才、名师名医、乡村振兴人才和青年人才以及3个高层次创新团队,示范带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三是源头培养体现前瞻性。青年人才是人才队伍的“源头活水”,是最具活力的“创新因子”。我们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支持机制,选派4000余名人才外出培养,已培养市级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63名,7人入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4人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采取单位推荐、公开招考、组织审核等多种方式,把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挖掘开发出来,大胆使用,量才选用;采取简化部分程序、开辟绿色通道的方式,将急需紧缺人才安排到能够发挥专长的岗位,使其扬长补短,人尽其才。实施年轻人才“墩苗”培养计划,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倾心引才,把渠道扩得更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丽江市坚持打开大门,以高效平台、全身心投入精准引才。一是创新引才机制。筑巢引凤,机制是关键。丽江市着力打造“筑梦之城”,支持各类用人主体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校优秀毕业生。组织开展“人才资智回归助丽江”行动,推动人才回引、资源回流、智力回归。建立人才供需清单,发挥驻北京、昆明“招才引智工作站”作用,推动引才窗口前移和工作方式创新,依托招商引资项目同步开展招才引智,用项目引导人才培引方向,实现同步同向同力同行。二是改进引才方式。方式决定成败,招才引才需要在方式创新上下功夫。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采取兼职挂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完善急需紧缺专业目录,开展高质量发展精准引才行动,全力补齐支撑丽江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链。聘任高端人才为丽江市委市政府顾问,为推动丽江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三是突出引才重点。围绕中心大局引才,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聚焦“一城一区一屏障”建设,围绕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紧盯一流高端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一流旅游景区建设和一流智慧旅游服务目标,实施“人才强旅”工程,加快集聚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紧盯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聚焦丽江特色产业,实施好产业创新人才、高层次创新团队等培养引进,遴选确定一批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乡村优秀人才,提高对乡村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的关注度和支持度。紧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加快集聚生态环保、国土空间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专业技术人才。

  四、精心用才,把平台搭得更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丽江市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推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一是创新发展平台。平台能否创新,决定聚才用才留才的效果。我们广泛聚集人才,通过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促成一批“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项目,建成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63个,柔性引进7名院士、60余名专家人才、140余名博士硕士等,推动人才链与科研链、产业链深度结合。实施园区人才汇聚工程,强化园区人才服务保障,引导人才向丽江双创园、丽江工匠园、华坪工业园等重点园区流动。加快推进云南橄榄油大健康产业创新研究院、滇西北野生植物基因库等平台载体建设,着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二是强化作用发挥。用好人才,才能出效益、出生产力。我们探索人才跨部门、地区、行业、体制调配机制,支持推动才尽其用。实施“百名专家助推产业发展”“百名名师促教提质”“百名名医促进医疗水平提升”和“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落实好科技特派员制度等,让各类人才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扎实推进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宁蒗彝族自治县的工作,为13名医疗帮扶干部和17名教育帮扶干部提供优质服务保障,让“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能够沉得下去、发挥作用。三是完善激励措施。激励人才,有利于更好地造就人才、成就人才。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吸纳,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持续举办高层次人才研修班,加深人才对国情、省情和市情的理解,积极邀请高层次人才列席重大会议、参加重大活动等,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专家人才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健全人才表彰激励制度,建立人才激励体系,对业绩贡献突出的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设立岗位评聘相应职称;对入选或获得国家、省级重大人才工程、重要人才奖项的人才,重点培养激励。突出竞赛培养激励作用,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竞赛等,着力形成人才勇担当、争一流、促跨越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中共云南省丽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