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深化党建引领优势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董亮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来源:《党建研究》2023年第3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吉林省吉林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基层建设年为载体,深化党建引领优势,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探索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实践。

  一、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协同联动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吉林市坚持以党建引领为统揽,把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有机融合,系统布局、协同联动,推动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布局。坚持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局出发,对基层治理的组织架构、资源集合、要素分配、阶段目标进行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强化纵向引领,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上下贯通“动力主轴”,明确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县(市、区)委履行第一责任,乡镇(街道)党(工)委履行直接责任,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履行具体责任,以上带下、以下促上,推动治理工作体系贯通起来、联动起来。强化横向协同,以深化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为突破口,把乡镇(街道)打造成基层治理“中枢”,推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放、力量下沉。强化区域联动,整合“条”“块”资源,建立跨领域、跨行业、跨层级、跨地域、跨产业“五域协同”党建联合体,连点成线促面,打造红色矩阵,以全覆盖的党组织网络带动构建全覆盖的基层治理网络。

  强化责任落实,高位强力推进。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重在落实、贵在坚持、成在实效。充分发挥城乡基层治理工作委员会牵头抓总作用,健全完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压实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层层抓落实责任链条,全面实施“书记一号工程”项目,市委书记亲自挂帅,市县两级领导干部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攻坚,对进展缓慢、成效不佳的集中会诊、点穴指导、专项督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制定6个方面、23项任务、186条具体措施,成立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网格治理、简政放权、物业治理、民生服务5个基层治理专项工作组,运用“五化”闭环工作法狠抓落实。强化考核激励,将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考察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对基层治理工作成效突出的落实教育培训、考核评优、表彰奖励、职级晋升、提拔使用“五个优先”。

  强化机制保障,分类推动落实。抓好基层治理工作落实,必须要有一套务实管用高效的机制作保障。建立包保联动机制,市县乡三级3311名领导干部到村(社区)联点包抓,每月深入走访调研,现场办公,解决难题。建立分类推进机制,聚焦城市、农村、非公、机关、国企等领域治理工作任务,开展8个专项攻坚行动,推动各领域重点任务工作落实。建立揭榜领题机制,聚焦基层治理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采取主动认领、点题交办的方式,确定33个揭榜领题项目集中攻坚。建立拉练赛马机制,开展物业治理、“平战结合”体系建设、一支队伍管执法等巡回拉练检查,量化评比、总结经验、排榜通报,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建立示范引领机制,扎实推进新时代吉林党支部标准体系(BTX)建设,深化“强基提质、品牌创建、典型引领”行动,分领域创建特色品牌1372个,选树具有先进性、示范性、引领性的党支部519个。

  二、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多元共建工作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吉林市坚持以机制创新推动治理提质,创新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四五六”工作体系,不断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延伸、创新。

  “四网融合”深化数字治理。网络信息化赋能是促进基层治理精细化和便民服务智慧化的有效途径。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创新建立以党建工作为“引线”的党建网、以平安建设为“底线”的平安网、以民生服务为“实线”的民生网、以服务企业为“专线”的企业网,打造“城乡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平台推动“四网合一”,整合数据资源、拓展应用场景、增强互联互通,将治理主体、治理资源、治理方式等有机联合,实现“网格发现问题、平台流转交办、乡街部门联动、线上亮灯督办、严格考核评价”的精准化治理,做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城市”。

  “五支队伍联动”强化力量支撑。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人,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集聚起基层治理强大合力。突出专业化服务供给,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基本单元,分别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平安(民生服务)负责人、网格员、综合执法、助企服务、志愿服务“五支队伍”,保证基层治理活有人干、事有人管、责有人担。突出“平战结合”,畅通协调对接机制,深入开展“双报到”活动,开发常态化服务社区微信小程序,4.8万名机关干部到社区报到服务。常态化选派48名领导干部和215名年轻干部任街道临时党委书记和社区“第一书记”,补充“社工岗”615名,招聘基层治理专干813名,有效充实基层治理服务力量。突出专业赋能,在全省率先创建基层治理研究实训中心,构建“五大课程体系”,设置“六大培训班型”,采取“四大实训模式”,运用“情景+案例”模式,开展现场教学和实践锻炼,提升基层干部专业水平。

  “六步接办”闭环解决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是解决问题。创新制定“吹哨、报到、会商、落实、反馈、评价”6步接办工作流程图,逐项明确责任主体,由网格发现问题,进行预警上报,四级平安(民生服务)负责人逐级“吹哨”,社工队伍、志愿服务队伍、党建联盟单位、执法队伍分别“报到”,通过部门领办、联席会议会商、开展联合执法等方式,由相关部门承接落实、限时办理并反馈,由街道社区和群众作出评价,实现问题全流程闭环解决。目前,全市共确定市县乡村四级平安(民生服务)负责人1万多名,深入一线开展工作2.7万次,解决问题1.9万个,一批基层治理难题得到高效处置、有效化解。

  三、突出靶向发力,打造精细化治理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吉林市坚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做强街道、做实网格、做活实训、做优服务,不断探索符合吉林市特点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子。

  扩权赋能建强基层枢纽。下好管理体制改革“先手棋”,增强乡镇(街道)在基层治理中统筹协调功能,确保“最后一公里”治理更畅通、反应更灵敏。坚持资源集聚做加法,各类资源向基层倾斜,编制乡镇(街道)职责清单,制定乡镇(街道)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参考目录,赋予街道“五项权力”,给基层更多话语权。坚持事项精简做减法,根据乡镇(街道)不同类型、功能定位和编制数额,综合设置党政工作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全面完成一票否决事项和责任状清理工作,取消街道承担的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任务,着力为基层松绑减负。坚持力量融合做乘法,深入实施“吉林行动”计划,点燃街道“红色引擎”,组建物流、外卖等两新组织行业党委,创新开展“六联共建”活动,引导两新组织与属地联建共建,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做实网格激发治理活力。网格化治理是实现社会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变的重要举措,是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的关键。强化基层“微治理”矩阵布局,创新构建“一网统筹、一网统管”治理模式,以网格为基本单元,推动应急、消防、信访、疫情防控等工作进网格,实现“多网合一”,组织清理野广告、清理乱堆乱放、拆除违法建筑物等。配足配强网格力量,新建社区25个,重新划分综合网格1万多个,配备网格长9000多人、网格员4000多人、兼职网格员近5万人。坚持“一支队伍管执法”,全面整合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基层执法力量,落实城乡社区警务进网格、社区民警进“两委”机制,市县两级13个行政执法部门2000多名执法队员下沉进驻网格,实现基层治理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治理转变。

  释放效能做实民生服务。面对治理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只有做优做细做实服务,广大群众才能最大程度享受到治理红利。构建“家门口”城市党建模式,打造“十分钟党群服务圈”,一体化构建城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站122个、党群服务中心(站)519个、小区党群服务“红色驿站”61个。加快物业治理,全面推行“红心物业”“红色网格”一体运行,巩固无物业小区“清零”成果,推动“四型社区”分类治理,加强市县两级物业行业党委建设,建立物业服务企业“红黑榜”,开展“星级物业企业”创建。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就地解决群众矛盾纠纷,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一老一小”和困难基层群众,优化公共服务,建立对老党员、弱势群体、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预警、定期巡访关爱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定制公交”做法入选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典型案例。

(作者为中共吉林省吉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