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四个一”行动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中共贵州省台江县委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来源:《党建研究》2023年第4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贵州省台江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把党建引领作为“第一引擎”,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个一”行动,聚焦夯基础、强产业、促就业、抓治理,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实现群众收入稳步增长,乡村治理更加和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一、“一村一队”夯基础,筑牢基层党建“桥头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凡是发展得好的,都有一个好支部、好书记。台江县始终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突出选优配强村干部、强化基础保障,着力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一是选优配强一线队伍。结合村级换届和日常考核,逐村逐人进行研判,着力将政治素质好、懂发展善治理、甘于奉献、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党员选进村“两委”班子,特别注重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换届后71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总体实现学历和年龄“一升一降”。注重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结合不同村的实际需要,因村派人、科学组队,推动89个派出单位同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所在村责任捆绑,共同支持乡村发展。二是全面夯实基层保障。针对换届后新任基层干部不熟悉党务工作的实际,实施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把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作为主课首课必修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集中培训、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培训。对接优质教育资源,在延安干部学院、浦东干部学院、山东潍坊农村干部教育实践中心举办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积极选派基层干部到广东佛山跟岗学习、实践锻炼,实现培训全覆盖,帮助基层干部拓宽思路视野、更新思想观念、提升素质能力。注重加强阵地建设,分三批次新建、改扩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43个。目前,全县71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均达标,其中400平方米以上的有65个,夯实了基层战斗堡垒,提升了为民服务能力。多渠道提高村干部待遇,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人员工资达到4200元(享受副科级待遇村干部21名,工资达4300多元),其他村干部工资达3200元。积极为村干部购买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存住房公积金,有效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三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出台《台江县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考核办法》等制度规定,通过季度考核、“擂台比武”、奖优惩劣等方式,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激励村“两委”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全面推行驻村工作“十步法”,以每月工作清单制和履职纪实制度推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真蹲实驻、真帮实促、真抓实干,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增强。深入推进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常态化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建立全县党员干部与脱贫户、“三类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帮扶对子,党员干部定期入户走访,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防疫用药、就业增收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一村一品”强产业,打通乡村振兴“主动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有条件的要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台江县注重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邀请国家、省农科院专家为农业产业“把脉问诊”,确定了“2+2+1”(稻+鱼、茶+果2个复合产业,中药材、食用菌2个特色产业,1是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投建特色产业示范项目,发展主导产业种植养殖、加工、品牌打造、市场销售全链条,推动“原字号”农产品向特色“制成品”转变。一是分析研判选产业。对照全县产业发展布局,结合各村资源禀赋、农民意愿、市场需求等,帮助每村选定一个特色产业,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比如,九摆村种植2000亩高山茶叶,打造“姊妹茗珠”品牌,带动全村150余户参与种植;长滩村结合苗族节庆文化、苗绣银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年旅游收入达100万元以上。二是试点先行做示范。在特色产业的优势村建立示范点,推广优质特色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稻+鱼”方面,采取“新法种稻,古法养鱼”综合种养方式,实施11个高产优质水稻示范点项目3500亩,鼓励农户种植优质品种。比如,在富强村推行优种、优法、优机、优企、优品“五优模式”,打造“稻+鱼”示范基地,稻谷亩产从400多公斤提升至650公斤以上,稻鱼亩产增加15公斤以上。“茶+果”方面,在红光村打造550亩“茶+果”生态复合种植示范点和茶叶加工厂,建设豆制品加工厂和养猪场,打造“废弃豆渣养猪、猪粪制肥种茶”的小型生态循环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三是科技服务增实效。注重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依靠国家、省、州选派的农业专家,带动全县农技人员组建5个科技服务团队,每村配备一批入村科技特派员,全面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指导服务。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围绕水稻旱育秧和插秧、茶叶种植、稻鱼养殖、病虫害防治等开展技术培训50批次,进一步提升了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2022年,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劳务经济等新型集体经济,全县63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的13个,比2021年增加8个。

  三、“一人一技”促就业,稳住农民增收“基本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台江县针对有5万余名劳动力长期在外务工、农村家庭收入70%来自务工收入的实际,把稳岗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把培训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作为稳就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使人人有一技之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动态掌握需求。县乡两级均成立劳务输出工作专班,全县各村共配备175名就业信息员,围绕群众就业意愿、产业发展需求和劳动技能等,开展逐村逐户逐人摸底,依托贵州省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精准建立信息台账,实行动态管理、了解需求、推介岗位。二是精准实施培训。整合县内外培训资源,建立“一人一技”培训师资库,按照农户“缺什么教什么”原则,通过对外出务工群众开展汽车装配、家政服务等培训一批,在家发展群众开展农业实用技术、乡村旅游管理等培训一批,未考录高中学生引导到职业学校就读一批,利用现有农业园区、产业基地、扶贫车间等资源培训一批,民族传统工艺“传帮带”培训一批的“五个一批”方式,推动全县劳动力人均掌握1门以上技能。2022年,开展技能培训2.48万人次。三是有效组织就业。依托东西部协作资源,积极举办各类招聘会,实施返岗直通车“点对点”有组织输出,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就业。2022年,“点对点”劳务输出68批次,帮助1.2万人次外出务工,其中脱贫人口5071人,依托县内产业园区、基地及车间等就业2.65万人,实现每户至少1人以上就业目标,全县劳动力就业率达96.92%。

  四、“十户一体”抓治理,建设和美乡村“新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台江县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8%,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苗族群众具有邻里守望、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根据这一实际,引导农民每十几户结成一个互助自治的“联户”,让农民得到更好的组织引领、民主参与、社会服务,推动党带群、富带穷、强带弱,促进党在农村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一是综合治理促和谐。积极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建成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81个、网格379个,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站在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第一线,做好发现问题苗头、排查风险隐患、调解处置矛盾等工作,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2022年,台江县被评为全省首批禁毒示范城市,县公安局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局荣誉称号,九摆村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二是移风易俗树新风。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指导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在有条件的村建立合约食堂,专项整治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推动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比如,岗党略村制定村规民约“十倡十禁”,成立村规民约执行小组,确保有效施行;巫梭村大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全村大学生数逐年增加,2021年1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系全县首位考入清华大学的学子。在22个村建设励志超市、乡风文明积分超市,将家风家教、好人好事、人居环境等方面纳入积分管理,以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乡风文明新风尚。聚焦苗族节庆文化,成功打造“村BA”品牌,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展示了台江实施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新成效,被誉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三是美化环境展新颜。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提升行动和美丽庭院建设,动员群众在房前屋后和缓坡闲地种植瓜果蔬菜、花草树木,打造一批与农业产业培育相协调、富有民族特色的精致庭院,引导群众共建宜居宜业和美家园、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