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县委组织部长谈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来源:《党建研究》2024年第1期

党建引领“村社共建” 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赵 亮(中共河北省昌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近年来,昌黎县创新探索“村社共建”试点工作,构建“村级党组织+基层供销社+合作经济组织”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实现农民群众得实惠、村集体经济得壮大、供销社得发展、基层党组织得加强的多赢局面。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共同搭台唱戏。组建工作专班,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县委组织部、县供销社、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按照“支部引领、供销搭台、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主导、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原则,村集体和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以农田水利设施、办公仓储场地等集体资产使用权为资本,供销社以现金、项目、设备、服务为资本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开展以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全产业链为主要方式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农业服务。

  二是探索项目实施,壮大集体经济。2021年7月,全县选取11个试点村,按照略高于市场价格的标准流转土地4860亩开展试点。县供销社将流转的土地交由下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进行种植经营,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实现耕、种、管、收、销的全过程托管服务,并负责对接农产品销路。生产经营采取“保底+分红”的利益分配方式,除了农户有保底收益外,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提取纯利润的60%(各村集体根据实际情况可安排给村民二次分红),县供销社提取纯利润的40%,每年进行一次利润分配,各项财务向村民公开并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11个试点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长6.2万元。2023年,根据试点成效,参加共建的村集体达到15个,土地托管面积达到7200亩,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长8.6万元。

  三是注重多方助力,实现资源共享。协调秦皇岛银行、沧州银行、农村信用社专门开设特色金融产品,发放1300万元贷款,助力土地托管项目顺利运营。县农业农村局技术站为托管项目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县供销社专业人员和从各村聘用的“生产队长”进行跟踪服务管理。借助农业科研院所力量,针对村“两委”干部、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加工企业主、生产经营大户等优秀人才,举办“农民大讲堂”和“村民夜校”。开展党务政务、电商物流、普惠金融等社会公共服务,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村社共建”项目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村一项目”走好新时代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路

  牟 砚(中共四川省开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开江县从破解乡与乡之间更大程度整体发展、村与村之间较大程度联动发展、户与户之间一定程度共同发展这“三个基本逻辑”入手,坚持“组织起来、共享起来、文明起来”,盘活资源策划包装项目,激活动能集聚发展要素,全面实施“一村一项目”行动,实现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清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6%。

  一是坚持“组织起来”理念,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包装项目,为乡村规模化种养业奠定基础。组织乡村两级党组织将闲置村小学、集体撂荒地、集体鱼塘等资源转化和资产活化,全面排查资产资源152宗,因地制宜在每个村策划包装至少1个重点项目,通过招商引资、资产租赁、资金入股等方式,招引优质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将全县划分为四大片区,对基础设施互通、产业发展互融的相邻村实行“多村合一”整体规划,配套建设“七大网络”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冷链、烘干、物流”配套服务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益、农业增效。

  二是围绕“全面振兴”目标,大抓基层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有知识、懂科技的能人治村。注重把根在农村、家在农村、产业在农村的本土人才选入村“两委”班子,510名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村常职干部中“双带”能人占比近60%,推动村级组织带头人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排头兵。聚焦优秀农民工、本地大学生、乡贤能人等群体开展“乡村人才回引工程”,回引150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投资领办“一村一项目”。鼓励105名村干部参加“千名干部学历提升、千名书记专业提能、千名学子定制培养”计划,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三是着眼“文明起来”导向,大力推进各类行政资源向基层集聚,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坚持“一支队伍管执法”、“一枚印章管审批”,下沉县级职能部门工作力量,全力推进片区三农服务、应急救援、综合治理、行政审批、社会事务“五大中心”建设,推进片区融合发展。大力扶持培育农村生产性社会组织40余个,重点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农资供给等服务。推广运用积分制,建立人居环境、安全隐患、信访矛盾等“负面清单”,与干部绩效考核、村民政策享受“双挂钩”,将农村基层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充分激发村民参与意识。

“外引”、“内培”、“活用” 走出人才助推产业振兴新路子

  尹可茂(中共云南省施甸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近年来,施甸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坚决扛牢粮食安全、种子安全政治责任,坚持“兴业先兴人”的发展思维,写好“引才”、“育才”、“用才”文章,有效推动种业产业发展,在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是做好引才文章,引来源头活水。立足独特的土壤、气候、水文以及光热资源优势,吸引集聚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与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挂牌成立创新中心和工作站,柔性引进5名院士专家作为服务水稻种业发展的“产业顾问”。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积极打造承接企业落地和人才集聚的平台,整合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高标准农田、制种大县等项目,建成农业用房、核心科研基地、繁殖基地,引进隆平高科、中种集团等35家企业和科研院所,集聚一批带动产业振兴的专业化人才。

  二是做好育才文章,育强技术能人。建强农技推广团队,培养2名本土“稻专家”,设立“农技实训岗”16个,分批组织专技人员到“一线课堂”跟班学习,参与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繁殖与育种工作,着力解决基层科技人才匮乏的问题。农技推广团队中1人获得“全国农业丰收奖”,1人获得“全国最美农技员”。建精农技志愿服务团队,采取“老带新”的方式建立传帮带机制、开展师徒结对行动,走进田间地头,查苗情、开处方、讲政策,开办“田间课堂”、“院坝课堂”等项目,培养1支50名农民组成的技术志愿服务队。建优农技操作员团队,分层次、有重点、多渠道开展科技下乡、实用技术等培训,累计举办水稻相关培训班30余期,培养科技示范户200户,培育出一批新型农民。

  三是做好用才文章,用出实招实效。依托专家工作站驻站高层次专家资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截至目前,累计繁殖杂交水稻两用核不育系295个品种,面积2.3万亩,繁殖种子990多万公斤,累计保障10亿亩两系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占全国需求量的80%以上。把农业技术与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有机结合,辐射带动群众1680户、6700余人,实现户均增收5940元。围绕种业发展,邀请稻米加工、电商销售、旅游服务等领域人才100余人为“水稻+”全产业链发展建言献策,打造稻母广场和丰收港,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

“红领聚溧”共赴乡村振兴和美之约

  左豪杰(中共江苏省溧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近年来,溧阳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打造“红领聚溧”党建品牌,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连续三年位列江苏省第一等次,先后入选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县等试点。

  一是党建统领,打通上下贯通“主动脉”。把责任的链条拧紧在最前线,以上率下严格实行“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统筹建立市领导党支部联系点制度、镇级领导班子党建工作“四联”制度,市镇村三级联动推行“村村到、户户进、人人访”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把引领的作用发挥在最前列,坚持头部示范、梯度带动、集群集聚的雁阵发展模式,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建引领项目走。把示范的担当彰显在最前沿,围绕“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国家级试点,以党员、干部“争第一、创示范”的闯劲干劲,推动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共融”的特色彰显。

  二是先锋带领,蹚出内外联通“共富路”。党旗引路凝聚致富合力,打造北山党员创业示范走廊、南山党员带富圈,推进种养加销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全产业链”建设。产业铺路激活内生动力,实施党建引领“一村一品”振兴项目,创新搭建第一书记直播“探村”平台,45名驻村第一书记在12个“红色主播加油站”外跑订单、内聚人气,累计帮销农旅产品千余万元。结对拓路激发外在活力,以“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水西村、塘马村为“双核”,联动12个村以党建联建深化携手共建、以红色联盟共筑发展联盟、以最美生态塑造品质形态,全力建设“薪火同盟发展示范圈”,让学有阵地、听有故事、游有风景、富有项目。连续9年持续实施茅山革命老区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行动,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增长”。

  三是品质引领,织密全域融通“共治网”。塑造美居形态,深化打造“溧阳1号公路”党建示范带,串起96个乡村红色驿站、220个党员示范点,以“双百双千双万”工程治山理水美村,19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全省。熔炼和谐神韵,打造“奋斗者的风景”沉浸式党课品牌,将溧阳大地上的革命奋斗故事转化成37讲生动具体的党课,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中成风化俗。焕发幸福暖意,将党群阵地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党员积分制”、“全科社工”等现代治理模式,助力形成“15分钟最美服务圈”,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幸福图景在党建之笔的描绘下愈发清晰。

推进党建联建 促乡村片区组团共富

  施宇峰(中共浙江省慈溪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近年来,慈溪市聚焦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探索党建联建促乡村片区组团共富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乡村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全市统筹考虑各村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3到6个村为单位,科学组建81个片区,探索能人带动型、产业集聚型、资源统筹型等9种组团类型,落地发展项目215个,实现村(社区)全覆盖。

  一是“全要素”统筹,优化乡村整体发展架构。构建运行中枢“合心”,将两个及以上的村(社区)党组织联合起来,成立片区联合党委,建立“镇协调小组—片区联合党委”片区事务领导机构,以党建工作一体化引领片区发展规划一盘棋。推进党建互融“合拍”,构建片区党组织主导的联席会议等议事协调机制,设置片区监察工作联络站,监督协调片区“三重一大”有关情况,问题事项发现率和解决率较之前提高10个百分点。汇聚通盘发展“合力”,按照“每万20人”标准配备片区组团村工作力量,推选省“千名好支书”、“兴村治社名师”、机关优秀干部等担任片区“红色指导员”。

  二是“全链条”共育,发挥乡村产业聚合优势。优“业态创新链”强生产,推动片区内同类产业聚合发展,通过补链强链延链,打通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等上下游环节。优“资源配置链”强文旅,通过抱团置业、投资入股等方式集中盘活村级集体资产,推进旅游业市场化统筹运作,拉伸文旅产业价值链。优“配套基建链”强商贸,统筹人口密度较大、商贸业集聚度较高地区的基建配套,改造提升道路、产业等体验类项目。

  三是“全领域”联动,提升乡村综合治理效能。在安全联管上有创新,对分散的小微园区由片区统一建设标准并实行集中管理,探索社区化管理模式,试行企业主体消防安全跨村互督互查机制,实现“责任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累计组织实地交叉检查600余次。在矛盾联调上出实招,统筹片区力量,依托本地品牌调度工作室,有效提高片区重大事务和突出矛盾协调处理能力。在服务共享上求突破,实行组团采购片区服务,统一收费指标和管理口径,有效解决基层服务效率低、管理碎片化等问题。

  截至目前,累计带动全市村经营性收入增加8000余万元,村年均增收3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居浙江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