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中央组织部等五部委在山东省莱西县召开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对莱西以党支部为核心,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强化整体功能;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设,启动内部活力;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搞好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的“三配套”经验进行了肯定与推广。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发端于莱西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等,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山东增强进取意识,勇探新路。
近年来,青岛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积极主动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持续深化拓展“莱西经验”,走出了一条农村基层党组织统一领导乡村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的“一统领三融合”新路子。2023年,青岛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经验在山东全省推广。
一、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统一领导: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筑牢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以党支部为核心,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是“莱西经验”的最大贡献。近年来,青岛市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积极探索优化农村基层组织体系,推动党的领导由单纯领导村级组织向全面统领区域内各类组织转变,持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是构建上下贯通、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全域开展村庄建制调整,按照“莱西试点、全域推开”的思路,坚持地域相邻、产业相近、文化相通的原则,将全市5423个行政村调整为809个新村,有效解决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跟进建强自然村党组织,依托村级网格设立党小组,确定3万多个党员中心户,形成“镇党委—行政村党组织—自然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链条,以组织融合推动村庄融合发展。创新党组织设置,采取单独组建、行业联建、区域统建等方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合作社、农业园区等乡村生产力活跃的地方。
二是建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村级“头雁”队伍。打破地域界限,通过村庄融合“挑”一批、在外能人“引”一批、本土人才“挖”一批、后备力量“育”一批等措施,统筹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加强培训,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市级每年对镇(街道)党政正职、分管党建工作的副书记、组织委员、村党组织书记全员轮训一遍;选派1500多名村党组织书记赴浙江、四川等地体悟实训,开展209场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加强培育,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每个村庄平均储备4名优秀年轻干部。加强管理,将政治过硬、业绩突出的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专业化管理。加强监督,健全“一肩挑”后村干部权力监督约束机制,整县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评估,出台规定明确村干部及其亲属不得承揽或插手本村工程项目和集体资产经营项目的范围,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近年来,95名村党组织书记被省委、市委评为“担当作为好书记”。
三是建立区域融合、城乡统筹的规范运行机制。实施分类提升,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机制,在省委组织部指导下开展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对行政村和村改社区按“示范”、“创优”、“强基”三类整建,对40个“强基”村落实“四个一”帮扶机制,全面推进村级规范运行。统筹各类资源,在镇村分别设立区域化党建联席会、共建议事会,吸纳驻区(市)单位、两新组织负责人作为成员,确定4153个党建项目,协调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农产品惠民等难题6300多个。推动联建共建,组织5个主城区与5个涉农区(市)全面联建共建,53个城市街道党工委与71个涉农镇(街道)党(工)委结成对子,实现党建联抓、发展联促、治理联推、服务联做。实施“四个一百”工程,组织100个机关党组织帮100个村、100家企业联100个村、群团优秀人才帮扶100个新型经营主体、城区学校与100个乡村薄弱学校结对共建。
四是锻造政治可靠、作用突出的党员先锋队伍。把党员队伍体系化建设作为市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出台加强党员队伍体系化建设的意见,召开全市党员队伍体系化建设工作推进会,着力提升农村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推进发展党员精准化,突出政治标准,加强政治审查,重点考察入党动机和政治素质,加大在青年农民特别是致富能手、返乡入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力度,35岁以下新发展党员人数占比不断提高。推进党员教育系统化,聚焦乡村振兴开发系列特色课程,实体化运行134个镇(街道)党校(党员教育中心)。去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村党员17.5万余人次。推进党员管理精细化,印发开展高质量主题党日的意见,在全市推广“红帆支部”,兜底做好5800余名流动党员管理。推进作用发挥常态化,广泛开展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引导农村党员在发展、治理、服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党务工作规范化,召开全市党员档案规范化管理现场观摩会,持续规范农村党员档案管理。
二、坚持发展融合: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共同富裕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莱西会议”为村级组织确定的中心任务。针对农村发展资源“散”的实际,青岛市探索“乡村公共资源+强村共富公司”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以组织的力量整合发展资源,以市场的手段做大集体“蛋糕”,以强村共富公司为主平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乡村发展由分散经营向抱团发展转变,更好带领村民致富增收。
抓盘活,用好低效闲置资源。全域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侵占挪用专项整治,实施党建统领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打好“清理、回收、管理、使用”组合拳,夯实乡村融合发展基础。实行全域化清收,通过党组织牵头清、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清、发动亲属配合清、带动群众主动清、适度奖励助力清、司法联动兜底清等举措,有效解决公共资源被侵占、闲置低效等问题,让11.9亿元欠款、6.1万亩土地重回村集体管理。坚持依法依规、群众自愿,创新采用直接融合、折股量化、存量挂账等方式,稳妥加快新村集体资产完全融合步伐,推动村庄辖区范围内所有发展资源都由新村统筹整合、一体经营、融合发展。
抓产业,推动强村共富公司高质量发展。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资源整合平台,高质量建设10个市级、36个区级示范片区,推动各类产业发展资源向示范片区集聚。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运营的发展思路,健全以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强村共富公司为主的乡村产业发展平台,有效解决农民办不好、市场办不了的问题。把乡村公共资源、涉农政策资金导入强村共富公司,以强村共富公司撬动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区(市)级强村共富公司统筹县域资源综合利用,镇级强村共富公司抓好产业项目落地,村级强村共富公司承接小型工程、资源开发利用等经营项目,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主导成立强村共富公司540个,累计带动村集体增收3.2亿元。
抓增收,拓宽强村富民渠道。发挥强村共富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培育农产品加工、现代畜牧业2条千亿级产业链,“青岛农品”连续5年入选全国区域农业品牌“十强”。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引导村集体和农民将土地经营权、劳动力、资金等,入股强村共富公司,巩固契约式、推广分红式、完善股权式利益联结机制,让村集体和农民享受更多增值收益。用好中央财政资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开展“万村共富”计划,加快438个中央财政扶持项目质效提升,扎实做好5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工作。目前,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新村占90%以上,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7万元,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2个百分点。
三、坚持治理融合:融通各方治理资源,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设”是“莱西经验”的重要创新。青岛市针对农村不同群体利益诉求日益多元的新情况,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融合体系,推动乡村治理由“村民自治”向“融合共治”转变。
强化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领导。把党的领导有关要求写入村级组织章程,推动村级各类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发挥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健全板凳亲情、广场夜话等民主协商机制,解决民生实事1.6万余件。全面推进村级网格化治理,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设置网格,整合各类网格资源,建强网格员队伍,加快“一网统筹、多网融合”。整合党员力量,根据党员年龄和特长等情况,因地制宜设置矛盾调处、文明实践等2715个专业组织,更好发挥农村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健全村级组织议事决策机制。顺应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分离运行的新形势,明确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定位,立足各自职能重点,分类制定村级组织职责清单,加强规范管理。在“四议两公开”的基础上,增加党员群众建议、镇党委全程审核的议事流程,进一步完善“五议一审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贯穿全过程,形成大事在村庄议、要事由村党组织统的工作格局。创新实施党员议事代表制度,推选一批议事能力强的党员议事代表,有效解决村庄建制调整后党员人数多、议事难组织等问题。
创新乡村治理载体平台。推广运用积分制,结合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设置积分标准和评定程序,建立系统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搭建“德育银行”、“共富大食堂”等载体,把积分与兑换物品、提供社会化服务、发放福利等挂钩,让“软约束”有了“硬抓手”。建立“青诉即办”诉求解决信息化平台,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联动,完善自下而上、逐级响应的闭环工作机制,为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
四、坚持服务融合:创新多元服务模式,着力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搞好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是“莱西经验”的实践探索。青岛市整合条块分散的服务资源,深化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满足农民群众差异化服务需求,真正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推动乡村公共服务由“低效粗放”向“精准配置”转变。
坚持重心下移。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各级党委推动书记切实担负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党委会议定期研究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每年至少推进解决1至2个突出问题。强化镇党委的区域龙头作用,坚持“抓镇促村、整镇推进、整县提升”,出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镇(街道)作用的指导意见,让镇(街道)党委成为乡村经济中心、治理中心、服务中心、资源整合中心。制定农村基层党建示范点培育三年攻坚计划,指导区级培育53个示范点,市级择优重点培育20个,力争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一批农村基层党建示范带。村党组织领办乡村夜校、庄户学院,挖掘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万余人。
坚持力量下沉。把乡村振兴一线作为锻炼干部的“赛马场”,面向各级机关干部和社会公开遴选200名优秀党员到村任职,选派优秀退役军人、协会商会企业家会员、乡村金融助理助力乡村发展。选派1300多名干部、组成217个乡村振兴工作队,工作队队员兼任第一书记,实行“集团作战”。推动编制资源下沉,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平均每个镇(街道)新增事业编制26个。从民营企业家、协会商会主要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中招募483名“乡村振兴合伙人”,面向全国选聘1500名“最美乡村设计师”,回引4000多名在外能人返乡创业。运用好“四下基层”经验,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坚持服务下放。推动区(市)向镇(街道)下放161项公共服务事项,高标准打造27个镇(街道)党建综合阵地,全面规范建设村党群服务中心和自然村党群服务站,打造政治引领、优质高效、凝聚人心的综合服务平台。落实“一站式”服务要求,镇(街道)机关干部担任村党群服务中心主任,除较大资金支出等重大事项外,镇(街道)其他管理服务事项下放村党群服务中心,由镇(街道)下沉的机关干部承接服务职能。出台农村社会工作规范,培育近5000家社会组织,做优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
(作者为中共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