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新机制激发思想文化大报人才新活力

光明日报社人事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来源:《党建研究》2024年第12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光明日报编委会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以实施人才使用的“三打通”(打通报社总部与驻地方记者站、打通采编部门与职能部门、打通内设机构与直属单位)机制为着力点,全面深化人才工作机制改革,持续激发人才队伍创新创造新活力。

  一、上战场:全面提升德才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他还多次鼓励记者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编委会坚持“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把“不到现场不写稿”、“走得实才能写得实”作为铁律,让记者既“站在天安门上看全国”,又“站在田埂上找感觉”,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一是不断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编委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人才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守思想文化大报定位,办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红船初心”专刊和“烟火人间”、“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等专栏,矢志不渝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界。围绕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出《现代化,我们迈出了坚实一步!》等评论,以增强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底气为重点加强正面宣传。直面部分青年人想成功却不愿奋斗的舆情关注点,连续推出《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等系列评论,赢得青年读者思想共鸣。

  二是着力培养专家型、作家型记者。编委会按照“秉持客观理性、强化思想内涵、注重文化传承、关心学人吁求、引领社会风尚”办报思路,通过“大调研”、“小屋磨稿”等机制,发扬“敬惜文字”的传统,倡导精美文字写新闻、入脑入心讲故事,要求记者不断增加学养,精心打磨文字。在“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等栏目,注重用小角度讲大道理、用妙故事化硬题目、用好文笔话泛题材,呈现浓郁可读性、高端权威性。

  三是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机制。编委会注重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制定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建立符合思想文化大报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制定领导人员政治素质考察办法、主编副主编选聘工作暂行办法、职称评聘管理办法等制度,将政治素质与具体行为挂钩,进一步拓宽专业技术人才成长通道,营造鲜明业务导向和基层导向。优化新入社人员见习锻炼机制,建立健全基层一线完整培养周期,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教育、全周期贯穿新媒体培训,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二、搭舞台:充分盘活人才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编委会探索实施人才使用的“三打通”机制,全面打破人才使用壁垒,引导人才全方位、多向度有序流动,搭建干事创业广阔舞台,激活人才队伍一池活水。

  一是持续壮大采编队伍。采编队伍是光明日报社的主力军。编委会统筹用好“增量”和“存量”人才资源。在用好“增量”方面,通过校园招聘、军转安置等方式引进优秀人才,高学历采编人员数量进一步增加。在用好“存量”方面,通过内部选聘、交流提任等方式,从职能部门、直属单位选派优秀人才到采编部门工作,不断壮大采编队伍。同时,通过拓展开门办报思路进一步增强采编力量,创新全国新闻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理念,探索协同全国各省区市机关报、各条战线的记者联合采写新闻,推出了多篇重磅报道,取得很好社会反响。

  二是引导人才深入基层。地方记者站是基层一线新闻工作的重要阵地。编委会通过系列机制改革和工作举措,引导人才踊跃扎根基层一线。建立新入社人才全员到地方记者站见习锻炼机制,在基层一线埋下新闻理想的“第一颗种子”,系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通过公开招聘、内部选聘等方式,为驻新疆、黑龙江、广东等地记者站选派优秀人才,有力有效增强了基层一线人才力量。

  三是科学优化队伍结构。编委会着力加强二级机构领导班子建设,拓宽视野选人,不断优化班子结构。3年来提任班子成员24人,提任人员平均年龄48岁,年龄和来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级职称评审坚持以业绩论英雄,推动采编队伍更加专业化、年轻化,具备新闻系列高级职称人才的平均年龄降至45岁。

  三、论英雄:事业人才双向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事业发展与人才成长是辩证统一的。编委会坚持事业发展靠人才、人才成长靠事业,把事业发展与人才成长有机融合起来。

  一是人才新活力推动事业大发展。编委会注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新活力,统筹推动“发稿、发行、发展”,携全社人才深一脚浅一脚、握茧手握绵手,敬惜文字、夤夜磨稿,推出了《西海固:蓄足动能再出发》、《青春,该以何种方式打开?》、《火火的“乡村赛事”,醉了农人美了贵州》等重磅作品,进一步擦亮思想文化大报品牌。全媒体人才持续发力,推动全媒体传播格局加快构建,光明日报客户端、官方微信、微博、抖音覆盖面不断扩大,网上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是事业大发展助推人才新成长。编委会坚持在实践中培养干部、在实干中发现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干部人才。近3年来,多名人才和多个集体获中国新闻奖等荣誉,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在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中,坚持让作品说话、以业绩论英雄,一大批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多名参加抗击疫情、抗震救灾宣传报道,以及援疆、援藏等重大任务的优秀年轻人才破格获评高级职称,实现事业人才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