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更好发挥规划的治国理政作用

李忠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来源:《党建研究》2025年第2期

  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和重要抓手。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为确保“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五年规划对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作用,深入研究“十五五”规划涉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高制定“十五五”规划的科学化水平。

  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

  我国的五年规划以及其他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或某一项事业发展所作的设计和安排。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制定五年规划和其他各种规划,实际上是我国国家治理最基本、最集中、最重要和最规范的方式之一。在这些规划中,几乎包含了我国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的所有重要理念、路线、战略、政策和重大举措。

  我国规划体系的主体,首先是五年规划。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我国开始实行五年计划。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没有抛弃计划方式,而是对它进行改革,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从“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建立整体规划体系,其中专门增加了空间规划。因此,当前我国已经构筑起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国家、省、市县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

  我国的全部规划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的。中共中央起草和通过关于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党对五年规划制定工作实施领导的基本方式。“一五”计划草案由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的建议》是1956年9月由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的。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关于五年规划(计划)的《建议》,都是由历届中央委员会的一次全会审议通过。

  中共中央提出五年规划(计划)的《建议》,据此制定的五年规划(计划)由全国人大最后审议通过。这一法律程序,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又坚持了依法治国方略,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是在不断实施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计划)的过程中推进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每一个五年规划(计划),都贯穿着改革开放的精神,落实着改革开放的任务,推进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的所有内容、成就,包括经济体制的每一步改革,对外开放的每一步推进,发展战略的一个个实施,都可以在40多年来的一个个五年规划(计划)中看到。

  每一个五年规划(计划),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五年规划(计划),从编制、审查、批准到贯彻实施的整个过程,都是听取民意、集中民智、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过程。比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除通过各种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外,还在2020年8月开展了网上意见征求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在每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都要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审议五年规划或年度计划;政协委员参加讨论,提出意见建议,对完善和执行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样一套完整的规划运作程序和方式,在当今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科学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它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既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需要,又符合长远发展目标和国家整体利益;既体现政府的宏观调控,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规划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方式和重要步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制定和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以及其他各种规划。所有的这些规划,都始终锚定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由这样一个个五年规划(计划)连接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经历的过程,所有的成功、挫折、经验、教训,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伟大成就,都能从这些计划和规划的制定、实施、完成情况中表现出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曾设想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于是决定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为工业化启动的第一个中期计划。从“一五”到改革开放初,一共实行了5个五年计划。其中“一五”计划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是改革开放前完成得最好的一个五年计划。后来由于“左”的错误发展,“二五”计划遭受严重挫折,其他计划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影响。但从所取得的成绩来说,它们总体上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基本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五年规划(计划),都坚定地向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计划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把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推迟到21世纪中叶。改革开放后的每个五年规划(计划)各有特点,完成得都比较好,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其中,1981—1985年的“六五”计划,是继“一五”计划后第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五年计划工作重新步入正轨;1991—1995年的“八五”时期,提前5年完成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1996—2000年的“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的远景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

  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21世纪头20年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期间的4个五年规划(计划),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思想指导下制定的。2016年开始的“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通过实施“十三五”规划,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2021年开始实施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版本。

  三、精心打造高水平的“十五五”规划

  2025年,既要确保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又要谋划制定一份高质量高水平的“十五五”规划,引领和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在新的五年中阔步前进。

  第一,进一步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首要任务是构建完善的国家规划体系,使各级各类规划各司其职、规范有序。必须进一步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

  第二,加强各项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五年规划是我国国家战略的体现、载体和平台,也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和行为。我国的发展战略有长期战略,也有中期战略、近期战略;既有涵盖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全局性的战略,也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带有一定专门性、专业性的战略。提高新时代规划工作水平,必须在发挥这些战略独特作用的同时,切实保持战略之间的统一性、协调性。要在法律和制度的层面加以完善,形成比较成熟的机制,使各种战略有分有合、深度融合,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我国规划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各种规划体现人民利益的方式有所不同,特别是空间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既涉及人民群众长远根本利益,也涉及不少群众眼前切身利益。空间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一旦确定,一些群众的土地、房屋,甚至很多企业、经营场所都可能发生变更,而且涉及以往法律的规定、政府的决定、审批的手续,政府与企业、个人签订的合同,等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完善法律规定,制定合理政策,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处理好社会长远利益与群众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四,提高五年规划的国际化水平。新形势下,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显增大。制定发展规划,不能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和内部,也要进一步拓展视野,更加突出地把我国放在世界发展变化的全局中来谋划,更加注意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应对挑战、用好机遇,更加注意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加注意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统揽发展进程。要全面审视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及其所能提供的条件,准确估计世界政治变局和各种突发事件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对如何更好地利用外部条件、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如何未雨绸缪制定应对突发状态的战略对策等,进行长远考虑和前瞻规划,从而使“十五五”规划的国际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更好地掌握我国在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的主动权。

(作者为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