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双传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来源:《党建研究》2025年第3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大局意识,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改革进程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立场观点,蕴含着推动中国改革事业不断走深走实的思维方法,对凝聚起全党全社会共抓改革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对改革至关重要

  利益是人类用来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系列物质、精神的产品,既是哲学名词,又是社会学概念。改革之难,常难在突破既得利益。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越需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这样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这是历史的深刻启示。古往今来,利益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强调“义利之辨”,尽管其推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公后私、以理节欲、顾全大局等原则,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所强调的整体、国家有着特定的历史内容和局限。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变法,到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这些变法变革鲜有善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难以克服其自身体制内部利益固化的藩篱。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有着站在人民立场上处理利益关系的优良基因。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一度出现重物质、轻精神的种种现象,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新时代以来,面对潜滋暗长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坚持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地方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够顺利推进改革开放,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生动局面。

  这是理论的必然要求。利益问题向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关注点、关心点。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国际工人运动时,始终把处理好各个群体的利益关系放在突出位置。列宁曾形象地把物质利益比喻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中国改革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对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角度作了深刻阐释。从理论上来讲,有效改革的推进必然带来生产力的发展,当某种制度所规定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相关利益群体就会萌发调整制度的诉求,而任何一种调整,都可能会带来利益格局的重塑。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改革进程中利益的实现问题,他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进行了系统阐发,既有利益关系的调整,又有利益格局的优化,还有利益协调的方法,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是实践的鲜明昭示。实践最有说服力,凡是改革成功的,都是利益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凡是来回折腾“翻烧饼”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利益关系处理得不够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气势如虹、波澜壮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体制的改革、国门的打开、经济的增长、财富的累加,也是思想的解放、理念的变革、精神的淬炼。面对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变革,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对制约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能改的坚决改、坚持不懈改到位;对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利益观上的羁绊,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进行有效疏解,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准确把握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改革推进过程中势必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免不了触动一些人的“奶酪”。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场大战大考中考出好成绩,向人民、向历史交出合格答卷,就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等相关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坚定改革信心,增强改革定力。

  坚定人民立场看改革。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那改革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要在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上下功夫,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这样才能推动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前进。要选准改革的突破口,注重从就业、入学、医疗、住房等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民众所盼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

  突出问题导向看改革。改革本身就是奔着矛盾问题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越是行进到关键时期,遇到的问题就越多,突破既有利益格局的难度也越大。有的干部、群众,改革没来盼改革,改革来了怕改革,最根本的还是担心动自己的“奶酪”、割自己的“肉”。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奔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以解决问题为契机,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树牢长远眼光看改革。当前与长远,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科学把握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多次强调“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党不图一时之利,而是着眼于长远、积千秋之利。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当前利益由于现实性、直观性,容易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长远利益由于模糊性、长期性,虽意义重大但容易被忽视。比如,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许多地区关停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当时看似损害了一些企业和地方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开启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全新路径,让生态产生了效益。实践深刻启示我们,必须用战略眼光来审视和处理改革问题,在考虑当前利益的同时,自觉克服短期行为,以发展的眼光、前瞻的思维,统筹考虑长远改革大目标与单位、个人当前小目标,不贪虚功、不图虚名、不计一时得失,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坚定拥护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投身改革。

  坚持全局观念看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哪有不触动现有职能、权限、利益的?需要触动的就要敢于触动,各方面都要服从大局。”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系统思维、全局视野。面对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正确的观念和做法是从改革全局出发,通盘评估改革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利益变化,统筹各方面各层次利益,一心为公,秉持大义。具体来讲,要统筹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坚决破除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自觉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坚决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单位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三、在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中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新征程上,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应当正确处理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坚定改革信心、把准改革方向、强化改革责任、汇聚改革合力,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坚定政治立场。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根本意义上是一个政治问题。讲政治就是讲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改革可能触及自身利益时,是躲避改革还是勇于面对,是口头上落实还是在行动中推进,最能反映党员干部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枪干是不行的。”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顾大局、守规矩,始终牢记“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无论干扰和阻力有多大,在“该改的”和“不该改的”问题上要保持清醒认识,自觉顶住压力把改革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防止选择性改革和变通性执行,坚决反对以改革之名明里暗里强化局部利益、谋取个人私利,始终从人民整体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坚持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每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能不能解放思想、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不仅考验共产党人的勇气、胆识、担当,更关系改革事业的成败。如果思想不解放,就难以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难以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难以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实现人民的利益也就无从谈起。解放思想关键是要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不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思想观念束缚,更加突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而且要立得稳、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坚决破、彻底破。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要树立创新思维,坚决破除墨守成规的守旧观念,激扬敢闯敢干的改革意识;要站稳人民立场,坚决破除“与民争利”的认识误区,坚定为民造福的公仆情怀;要增强进取意识,坚决破除消极懈怠的“躺平”意识,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更好地为实现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而奋斗。

  涵养高尚情操。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既是维护党员干部个人形象的现实需要,更是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迫切要求。一个人只有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面对外部诱惑时才能保持定力、严守规矩,明辨是非曲直,在利益面前有“觉悟”、知取舍。广大党员干部要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自觉把工作当成事业去追求,始终靠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时刻铭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一切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出发,将“小我”融入“大我”,用“大我”成就“小我”,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甘当铺路石,愿做无名英雄,在为人民利益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积极担当作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改革是一个充满风险、阵痛、不确定性和矛盾冲突的历史过程,中国的改革实践更是人类发展史上罕见的复杂而深刻的变革。试想,如果没有一批忘我担当的改革者义无反顾地前赴后继,如果人人谨小慎微、自私自利、没有担当、亦步亦趋,怎能期望改革取得成功?怎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胆识勇气,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责任担当,带头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以锤锤到位、锤锤见效的耐心恒心,把改革的钉子钉扎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增光添彩。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